2000多年前,燕趙文明繁榮興盛,創(chuàng)造了燦爛的歷史和具有代表性的傳奇。河北地大物博,歷史文化悠久,古老的燕趙文化造就了河北人忠厚豪爽、樸實安分的性格,也賦予了河北人吃苦耐勞、專注敬業(yè)的工匠精神。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,大量的老手藝傳承已久,源遠流長,高超的技藝蘊藏了民間手藝人的聰明與智慧,它們曾經(jīng)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(guān),是當代河北最珍貴的精神財富。而今,隨著時光的流逝,它們正在悄悄遠去,直至消失。
彈棉花
“檀木榔頭,杉木梢;金雞叫,雪花飄”,形象地道出了彈棉花的手藝特點。過去在河北一帶,適逢人家結(jié)婚嫁女,都要用新棉花彈成棉絮,給一對新人做幾床暖和的被褥;家中的舊褥、舊被子用久了,老棉花一經(jīng)彈制,也開始變得柔軟如新。彈棉花是過去河北人家離不開的手藝活兒。
彈棉花工匠的手藝都是祖?zhèn)鳎瑤煾祹降芑蚋競髯?。一彎彈弓、一張磨盤、一個彈花棰,成了他們生存的工具。彈棉是將去籽的棉花用專門的弦弓來彈制,木棰頻擊。工匠手法純熟,不消片刻,板上的棉花就會變得蓬松輕軟。中間的這個過程,仿佛是一場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(shù)表演。聽一陣陣弦響,看片片棉絮紛飛,在不知不覺中,一堆散亂的棉花就神奇地壓成了做被子的材料。此技元代的王禎在《農(nóng)書·農(nóng)器·纊絮門》有載:“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,用竹制成,四尺左右長;兩頭拿繩弦繃緊,用縣弓來彈皮棉?!逼綍r匠人們走街串巷,露天作業(yè),非常辛苦。這辛苦卻也意義非凡,在寒冷的冬天,不知能給多少人家送去溫暖。
20世紀90年代,市場上開始出現(xiàn)了彈花機,效率大增,基本實現(xiàn)了彈棉的規(guī)?;a(chǎn),手工彈棉技藝日漸衰敗,彎弓、磨盤、彈花錘等工具被封存,還有那一聲聲彈棉花的弓弦音,也被遺忘在了歲月深處。
磨剪子搶菜刀
有一首劉歡唱過的老歌,叫《磨刀老頭》,曾經(jīng)風靡大街小巷。那時候,也是“磨剪子搶菜刀”這門手藝紅火的年代。
試想一下,誰家的剪子菜刀沒有鈍過?鋒利的剪刀是女人裁衣的利器,快刀是男人們剁肉的好工具。每次窗外響起了“磨剪子搶菜刀”的悠長吆喝,母親便會收拾出菜刀剪子,讓我跑出去尋找磨刀師傅。
磨剪子搶菜刀是個細活兒。先說剪刀,不會磨的越磨越鈍。剪刀口是兩個斜面,小斜面薄而小,決定著鋒利與否,磨時要按照固定的角度,保證剪刀交叉時能形成一個鋒利的剪刃。過去的菜刀多用手工打制,用得久了,表面上坑坑洼洼,刃口崩缺不平,經(jīng)磨刀師傅細細研磨后,刃部光滑,鋒利好用。
傳說磨刀這門手藝源自過去的打磨銅鏡,因“磨”容易產(chǎn)生“磨刀霍霍”的聯(lián)想,避嫌改用“搶”字。這些走街串巷的磨刀師傅,車掛長凳,面容和藹,斜挎的包里裝著油石、斧子、鉗子等工具,磨刀的間隙還不忘抬頭吆喝幾聲,那音調(diào)被特意拉長,抑揚頓挫。而現(xiàn)在,他們越來越少見了,那一聲響亮的吆喝,慢慢地消失在歲月的更迭里。
剃頭
有一句大俗話,叫“剃頭的挑子——一頭熱”。它的出處來自于“剃頭”這門手藝。
過去農(nóng)村的集市,總能看見這樣的老人,瘦瘦弱弱,兩鬢斑白,肩上扛著一副挑擔,顫巍巍地走在去往集市的路上,擔子一頭兒是生著炭火的小爐,另一頭兒是坐具,無論走到哪里,把挑擔一放,吆喝幾聲,就能開張做生意。人們在這里剃頭刮臉,享受著全套的服務(wù),也不過花幾角錢。
據(jù)傳,剃頭的行業(yè)來自清兵入關(guān)以后,“留頭不留發(fā),留發(fā)不留頭”,后來這個行當慢慢興旺起來。在河北城鄉(xiāng),最初的剃頭匠叫“待招”,非官員不能擔任,后來演化成了一種師傳的手藝??蓜e小看了剃頭匠手中的這把剃刀,它只有巴掌長短,寬寸余,卻鋒利無比,操作需要掌握相應(yīng)的技巧,沒有十數(shù)年的功底很容易傷到人。好的剃頭師傅,手法講究“快”“準”“穩(wěn)”,毛巾熱敷,用刀利索,幾個來回,粗硬的胡茬一掃而光。當今河北一地從事剃頭的師傅已經(jīng)寥寥無幾,用剃刀剃頭的手藝也面臨著斷代失傳。
修風箱
舊日河北的農(nóng)村,風箱屬于一寶?!懊褚允碁樘臁保鄩褎诹Τ燥柖瞧し侥軇谧?,一日三餐地煮肉熬米,微火細燉,自然少不了風箱助陣。逢午飯時分,家家鍋灶邊發(fā)出“吧嗒吧嗒”的聲響,隨即小米、綠豆入鍋,米粥的香味便四散開來,刺激著放學回來的孩子們的嗅覺。
走街串巷修風箱的多是老人,膚色黝黑,手抓風箱桿,肩扛裝雞毛等工具的大袋,進村大聲吆喝:“箍風掀哩,箍風掀哩……”他們習慣把風箱說成“風掀”。女人們聞聲伸頭望去,只見修風箱的老人在十字街的樹蔭下一坐,不多時破舊的風箱們便堆積在一起。或拆或擦,或箍雞毛,或換內(nèi)板……一架架損壞漏氣的風箱頃刻恢復了原狀。
風箱是華北平原上的古老之物,又稱橐龠,傳說戰(zhàn)國時期就已經(jīng)存世。南宋時發(fā)明了拉桿活塞式風箱,明代《天工開物》亦繪有多種風箱的圖形。古代風箱大者做冶鐵工具,小者為炊具,選材以泡桐、椿樹為佳,部件分上下蓋、上下梁、風道、毛頭板、拉桿、前后呼嗒等,箱體榫卯相接,水膠粘合,做工精細,是過去家家廚房必備的工具?,F(xiàn)在家庭天然氣、電磁爐使用普遍,曾經(jīng)裊裊升起的炊煙、穿行在巷子里修風箱的老人,已經(jīng)成為昨日的記憶。
打鐵
“半間東倒西歪屋,一個千錘百煉人”是舊時鐵匠師傅們的真實寫照。過去的村莊,一般都有一到兩家鐵匠鋪,鐵匠師傅們把這些祖?zhèn)飨聛淼拇蜩F手藝,使喚得心應(yīng)手、出神入化。
如果你到了打鐵的現(xiàn)場,一定會被那熱火朝天的場景所感染:四濺的火星、揮舞的鐵錘,無論是锨、耙、鐮、犁、鏟等生產(chǎn)用具,還是刀、斧、剪等生活工具,鐵匠們只需要用一臺鐵砧、幾桿錘頭、兩把夾剪,再加上爐火升騰,風箱鼓起,堅硬的鐵塊被漸漸燒紅變軟,大錘、小錘的幾番捶打,農(nóng)家所需的鐵器用具就被打造出來了。
打鐵是一門辛苦的手藝活兒,過去講“世上有三苦,撐船、打鐵、磨豆腐?!卞懘虻蔫F器要在爐火中燒紅,移到鐵砧上,師傅是主錘,徒弟管鍛打,小錘指引敲擊點,大錘用力揮動,打鐵需要師徒之間配合密切,更要有心靈上的默契。除了技巧,還需要體力的支撐。打鐵的流程工序分為選料、鍛打、定型、拋鋼、淬火、回火等十幾道,每道都要精心準備,不能偷工減料。而今,工業(yè)集團化生產(chǎn)、農(nóng)業(yè)機械化的普及讓傳統(tǒng)的鐵匠活兒失去了市場,漸漸地讓這門技藝走上了消亡之路,淡出了人們的視線。
爆米花
說起咱河北的老手藝,最讓孩子們喜歡的應(yīng)該算爆米花了。
那時的孩子們,管爆米花用的鐵爐叫“黑地雷”,把爆米花發(fā)出的聲響叫“開炮”。每當“炮”聲一響,白煙四處彌漫,爆米花的老人手持鐵爐,站立在白氣中央,仿佛神仙駕臨。這時孩子們歡呼著擁上前來,張開口袋,倒入爆好的玉米花,再拾上幾粒放進嘴里,頓時滿口都是香甜的爆米花味兒。
據(jù)傳,我國在南宋時期就有了爆米花,當時大詩人范成大寫有:“捻粉團欒意,熬稃腷膊聲”的詩句。他還怕別人不懂其意,接著解釋:“炒糯谷以卜,谷名孛婁,北人號糯米花?!笨梢姡敃r南方爆米花用的是糯米,而河北自古爆米花習慣用玉米粒。
用玉米粒爆的米花白中透黃,吃起來香脆可口。大米爆的則為純白色,口感糯軟。小時候放學歸來,看街角的老人爆米花也是一種享受。一缸玉米倒進爐膛,加上糖料,爐子在火苗上轉(zhuǎn)啊轉(zhuǎn),玉米在爐中歡快地發(fā)出刷刷的聲音,老人還時不時看看手柄上的壓力表,冷不丁聽見“砰”的一聲巨響,在一陣敲敲打打中,一袋爆米花已經(jīng)做好。
而今,像這樣的爆米花已經(jīng)不再是孩子們鐘愛的零食了,爆米花的聲響卻仿佛依然回蕩在耳邊,浸染著時光的味道。
鋦盆鋦碗
“鋦盆,鋦碗,鋦大缸?。 币宦曈崎L的吆喝,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那個曾經(jīng)的年代。
那個年代,是一個崇尚簡樸、崇尚節(jié)約的年代,家里使用的飯碗不小心打壞了,不舍得扔掉,等著走街串巷的鋦碗匠來修好繼續(xù)使用。
鋦碗過去是一門受人尊敬的老手藝。“鋦”是用一種專用的釘(外觀彎曲,俗稱鋦子),把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,這門手藝已經(jīng)有上千年的歷史。鋦匠的手藝分細、粗兩種,細活兒俗稱“鋦活兒秀”,過去八旗子弟家藏的瓷器紫砂一旦失手打裂,鋦匠師傅便派上了用場。技藝高超的師傅利用裂紋破損的走向,因勢利導,既完成了修補,還能在裂痕上鋦出一枝枯梅或其他精美的圖案。經(jīng)過打磨處理,損壞的瓷器還能身價倍增。粗活兒是指民間普通的鋦碗、鋦盆和鋦大缸等,拿鋦碗為例,把打碎的碗片并攏,用線仔細綁定,上弓打眼兒。眼兒是斜的,不能打透,把銅質(zhì)鋦釘用小錘細細地敲入,最后在裂縫上涂特制的灰膏,整個動作行云流水,干凈利索。貴重的陳列瓷器如梅瓶、將軍罐等也能輕松修復。鋦碗匠打眼兒所用的鉆頭,都是用金剛石制作的,故民間有俗語:“沒有金剛鉆兒,不攬瓷器活兒?!爆F(xiàn)在,鋦碗鋦盆這門手藝已經(jīng)很難看到了。
編荊筐
曾經(jīng)的鄉(xiāng)村,手工編織是農(nóng)家一年主要的收入來源。河北是全國各省份中唯一集山地、平原、草原、高原、海岸、湖泊等多種地貌于一體的省份,物產(chǎn)豐富。正所謂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河北的山地與滹沱河畔,生長著大量的荊條、紅柳、蒲草等植物,給當?shù)厝藗兙幙椘魑锾峁┝巳≈槐M、用之不竭的原材料。
這些用荊條編織的筐、簍、籃等器物,使用方便,結(jié)實耐用,是過去家家戶戶常備的器具。荊是野生的植物,俗稱荊條,屬于北方落葉灌木,枝干高約一米或數(shù)米,叢生,枝條柔軟,自古就是編織器物的好材料。
待到荊條成材,巧手的匠人把它們砍下,經(jīng)過手工編織,就成了家庭實用的工具。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荊筐,除了生活起居可以使用,還能拿著它下地勞動,是人們離不開的好幫手。河北的荊編和南方的竹器一樣,都屬于就地取材,是手工制作的精品。
現(xiàn)在偏遠的山區(qū),在一些地方還能看見這些編織荊筐的藝人。他們在集市上出售自己編成的筐、簍等物品,實用美觀,仿佛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藝品。可是現(xiàn)在想學荊編手藝的傳承人已經(jīng)非常難尋,這門手藝已經(jīng)呈現(xiàn)出斷代的趨勢。
做虎頭鞋
虎頭鞋是河北民間的傳統(tǒng)手藝,有的地方還叫它貓頭鞋。
虎是傳說中的獸中之王,民間有避邪、保平安之意。孩子小時候、特別是周歲時給孩子穿虎頭鞋,這是河北由來已久的傳統(tǒng)。老人們說這樣可以為孩子壯膽,同時,也祝愿孩子能像個小老虎一樣健健康康、長命百歲。
過去,一雙好看的虎頭鞋大多出自上一輩老人之手,一針一線,密密縫制,滿是親情。做鞋的步驟分為打袼褙、納鞋底、做鞋幫、繡虎臉、掩鞋口等,袼褙是用碎布加襯裱成的,按照鞋樣細心地剪下,外縫嫩黃色的布料,鞋面上的虎臉制作最為繁瑣,虎眼、虎眉、虎嘴、虎須要采用刺繡的工藝,或細針勾勒,或粗線鑲邊,做出來的虎頭眉目清晰、大眼圓睜、憨態(tài)可掬。一雙雙巧手縫制的虎頭鞋,寄托著老人們對兒孫的慈愛。當今,年輕的父母們都熱衷在超市、網(wǎng)上或品牌店為孩子選鞋,不經(jīng)意間,卻忽視了中國民間千百年流傳下來穿虎頭鞋的習俗。
織土布
早期的布匹店鋪,有“洋布”和“土布”之分,洋布外表鮮艷,手感細致,是“舶來品”;“土布”外表灰暗,手感粗糙,是民間自織的布品,也叫老粗布。
曾經(jīng),華北平原是我國棉花的重要產(chǎn)區(qū),這里采棉、紡線、染色、織布、縫衣一直是固有的傳統(tǒng)和手藝。早些時候,只要你一走進農(nóng)家,就能看見紡車前女人們勞作的身影。
織就一塊土布,絕非想象的那樣簡單,它的主要工序分為彈棉花、紡線、漿染、印線、經(jīng)線、織布、縮水、裁剪等十幾道。手藝精巧的女人把二十幾種本色線細心設(shè)計,變化出了幾百種布匹圖案,它們色調(diào)淡雅,表現(xiàn)豐富,令人嘆為觀止。
織土布是非常辛苦的手工活兒,過去家里的主婦除了白天干雜活兒,晚上還要熬夜紡線織布,補貼家用。每到太陽一落山,月上柳梢頭,一陣陣悅耳的機杼聲就打破了村莊的寧靜。
中國織布的祖師是黃道婆,南宋時期,她革新了紡織技術(shù),發(fā)明了軋花機與三錠腳踏紗車,并開始使用“錯紗配色”這一先進紡織技術(shù),讓鮮艷靚麗的衣服走進了尋常百姓家。河北的贊皇,至今還保留著傳統(tǒng)的織布手藝,那就是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——原村土布。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。新一代的匠人大膽革新,師承技藝,合作化經(jīng)營,讓古老的織布手藝得到了延續(xù)??棽技妓囌蔑@了中華民族的聰明與智慧,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能夠發(fā)揚光大、代代相傳。
結(jié)語
在世人眼里,民間的傳統(tǒng)手藝人,往往代表著緩慢、少量、勞作、辛苦、傲慢,其實他們專注地做好手中每一件事情,往往需要費盡一生的心血。在這份維系與堅持的背后,隱含著內(nèi)心傾情于技藝、專注于完美的追求。也正是有這一份執(zhí)著,才能推動著自己的信念與意志一路向前,為我們保留下了最珍貴、最引以為傲的精神力量。
(徐東坡/文 刊于燕趙都市報2019年5月20日第14、15版)
磁性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
達人答海信電視HZ55E5D和HZ55E6AC哪個好?有什么區(qū)別?入手的朋友看!
家政保潔店如何解決客戶投訴 有什么更好解決辦法
加盟梵木林全屋定制政策是什么?
上海嘉定區(qū)直達到貴州習水物流專線
青園·人文燕趙|正在逐漸消失的老手藝
石家衣服上印照片的機器2019先進的T恤衫印圖案打印機
工廠直銷 55度高光鋁用刀 硬質(zhì)合金刀具
有意博門窗加盟條件及相關(guān)資料嗎?
CE認證產(chǎn)品40馬力拖車型木材削片機 木片機 碎木機
山西PVC灌溉管,鋼管,UPVC管價格
消防3C認證獨立煙霧報警器
金屬邊角料壓塊機新型廢鐵料壓塊機廠家
代理CACAR佳居樂最多需要多少錢
三甲金銀業(yè)代理招商(站)
廣東爬繩桿爬梯三人攀爬廠家價格
純牌動力科技(圖) 汽車防凍液報價
崇義加藥箱500l廠家
開一家24小時無人售貨店需要多少錢?
批發(fā)廣西浦北龍門紅椎菌/紅菇 (混裝)